基本資料 | Information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區內不少兒童急需就學,但其時香港社會百廢待興,學位短缺,故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以「興學教育乃基督教會之職責」為由,議決收回毗連教堂租出的房舍開辦學校,給沒有地方學習的小童讀書,並藉此傳揚福音。救恩學校遂在1946年創校,同年9月初開學,招收幼稚園及小學一、二、三年級各一班全日上課,於救恩堂地段的既存建築物上課。
1950年2月,該校校董會議決興辦英文中學,即現在的救恩書院,先辦第八班(即今小五)兩班、第七班(即今小六)三班及第六班(即今中一)一班,並隨即招生。當時校方將小學課室略為修改,上午由小學上課,下午為中學使用。而隨著中學部開辦,小學部學生人數亦日增,原有由民房改裝而成的兩層高校舍不敷應用,故校董會在1951年決定建造永久校舍,得徐仁壽(華仁書院創辦人)等社會賢達捐助,並在1953年1月向工務局呈交建校圖則,5月中委託德信公司承建,同年7月19日奠基興建校舍第一期(即面向高街一方)。第一期校舍樓高五層,共設課室十一間,並有校長室、教員室、實驗室、圖書館等,暑假後九月開學時,中學部即遷入此校舍上課,後在11月2日下午3時由教育司高詩雅正式主持開幕。
救恩小學在1955年實施上下午班制,並在次年展開第二期校舍建築工程,工程在1958年竣工。小學在1957年改為「救恩書院中文小學部」,併入中學部,逐漸成為一間提供幼稚園至預科課程的完備學校,校譽日隆。然而,為專注於中小學部發展,幼稚園部在1959年停辦。1978年,救恩書院成為政府津貼中學,惟小學部仍屬教會私立學校。數十年來救恩書院一直廣受區內居民認同,在1989年更被評選為「良好學校」。
救恩書院在1991年起分期遷入大埔富善邨的新校舍,於1992年8月完全撤離高街校舍。中學部遷出後,校董會在1992年9月宣布將校舍重建,並與發展商合作興建住宅樓宇,以募集重建經費,小學部暫遷中環潮人生命堂上課,並在翌年改為全日制上課。1995年,校舍重建工程竣工,小學部遂遷入繼續上課,更在次年重辦已停業30多年的幼稚園部。
辦學宗旨:學校相信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尊重,每個孩子都可以教導,每個孩子都可以有成就。本著基督的愛,提供優質全人教育,強化家長角色及功能,為親子關係建立一個積極、健康及開朗的學習社群,共同體驗愛的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