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手服概論:(9)那是制服少女而不是少年(下)

大家好,制服論系列又回來了!(這次真的有夠快)

最近做太多無聊的賺錢事、寫太多認真的正經文,抓空檔寫制服論算是我私人的療癒時間。你看我部落格都不想貼什麼經濟社會討論了,多看制服美少女有益身心!

依照慣例,文章開頭還是要放好圖+閒聊。

若慈
又要感謝史旺基授權我使用照片。他拍這麼多照我卻專挑若慈來放,太偏心了。
可是……我從300多張裡才選到這最接近「站在懸崖邊」的fu嘛!

提起制服少女,我腦海裡常浮現一個畫面:有個穿著制服裙的女生坐在教室走廊的欄杆上,底下是好幾層樓的高度,但她似乎一點都不怕,只用一隻手扶著走廊的柱子,雙腳懸空晃來晃去,她腦子裡正在思考著什麼重要的事,但那是我永遠不會了解的東西。

接著會有個保守的女老師跑來罵她,說這樣很危險或是你動作不檢點之類的,然後這個女生會一臉瀟灑地跳下欄杆,也許她聽見老師的話了,也許沒有,她跳下來不是因為很高很危險、不是因為被罵被念,只是因為她不想繼續待在那而已。

當然在她雙腳著地之前,制服裙會微微飛起來,可是你卻看不到裡面,好吧,就算有那麼一瞬間的機會看到,但你總是抓不住那瞬間……

也許我真的喜歡過(會坐在危險欄杆上晃著腿)這樣一個女孩,不過畫面裡應該有很多劇情是我後來才編織出來的──我是一個記性很差,想像力又會擅自幫記憶加工的人,回憶過去的時候,裡面大概只有一半是真的記憶,其他都是用想像去填補的──呃,這裡就先不管大腦的記憶功能。

更讓我好奇的是,那夢想中的制服少女,一點也沒有顯現出制服所象徵的安全、規範、保護之類的特質,反而是以自由自在、一點也不在乎危險的形象出現,這又是為什麼呢?

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──制服少女總是自由的,少年卻不是。而這也是少女比少年更吸引人的原因。


若慈
若慈二連發~~史旺基拍得好!
好啦我承認,這張圖跟內文無關,只是單純很喜歡而已>////<

仔細想想,其實「少女」並不是自古就有的概念,而是隨著近代資本主義和教育制度完備之後,才開始存在於社會上的。

現代社會有義務教育制度,小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得上學,直到十幾歲中學畢業。雖然不是每個國家的學生都要穿制服,但這種「每天上學、不參與生產勞動」的日子,倒是全球青少年的共同經驗。

我們認為少年是「小小的、不完全的大人,有必要給予愛情和教育,是一種純真的存在」這種概念,在近代社會以前是不存在的。

古早時代,小孩和大人的差距比較明顯,孩子只要成長到一定的體力、能參與勞動就是大人了;而女生在初潮之後就能生育,理所當然成為性的對象(最近在看冰與火之歌,珊莎.史塔克發現自己初潮來臨時有多恐懼啊!她就要被嫁給那個中二魔王喬佛里了,還得幫他生孩子……)

然而到了近代的資本主義社會,勞動逐漸成為成熟男性的場域,女性則被封閉在家庭裡做家事,性別角色出現分割,再加上義務教育的實施,社會把青少年從勞動性關係中隔離開來。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,所謂「還不能接受自己已經是性的存在」的「少女」,才終於誕生。

我們所迷戀的制服少女,並不是自然出現的,而是人為的、社會性的存在。

潘思寧
清純、端正、美麗,是水手服代表的、最初的少女文化。


在日本,隨著教育制度與學生制服的出現,最初成立的少女文化是「清純、端正、美麗」(清く正しく美しい),而少男的形象則是「強韌、正確、開朗」(強く正しく明るく)。少女是以孕育著國家未來希望的賢妻良母預備軍角色出現的,少男則是象徵未來的日本男兒。

在1990年代日本青少年流行不按照校規穿制服的時候(參考第三章),有個少女偶像團體「制服向上委員會」誕生了,她們是以回復「清純端正美麗」的制服風格出道的喔!標榜著一舉一動都要有名校大小姐的樣子,對當年還是高中生的我有很大的衝擊。

雖然現在一點也不紅了,但這個偶像團體直到今天都還存活著(官網在這),目前正致力於廢除核電運動。(再囉嗦一下,制服向上委員會簡稱SKi,分別是「制、向、委」的日文發音開頭,不過「制向委」這三個字用日文念起來跟「性行為」是同音……會不會太諷刺啊!?)

呃……扯太遠,讓我們回頭看看台灣的少女文化吧!

台灣最初的學生制服就是來自日本,在1930年代初,從台北到台東,幾乎所有學校的女生制服都變成水手服(這是當年的流行),「清純端正美麗」的少女文化大概也這樣流傳到台灣了吧!(這段講得太簡略了,我想必須找一下台灣的文化研究補充才行。不過嘛,直接連到下面好像也接得起來──)

雖然現在扯1930年代的事情好像太遙遠,但我找到一篇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論文(在這),研究了1992~2003年九歌文學獎,發現少年文學裡的少女形象有很高的同質性,包括「可愛、樂觀、善良、服從以及明顯的女兒特質」。從得獎作品來看,台灣社會理想中的少女可說是一個「家庭天使」。

說起來也滿好玩的,「封閉在家庭內」「和性關係隔絕」的少女特色,一百年來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。「清純端正美麗」vs.「可愛樂觀善良服從」,台灣和日本的少女形象也並沒有差太多。

但是,如果少女必須承擔這種形象而活,為什麼我們(這些少男變成的大叔)又會認為少女們總是是自由的呢?

讓我們看看武俠大師金庸是怎麼說的!

林依晨在《射雕英雄傳》飾演黃蓉。
金庸小說裡面的女性角色都很迷人,他說自己其實很崇拜女孩子,為什麼呢?

有一次金庸和作家王蒙(《紅樓夢》研究家)對談,說到自己其實「很喜歡女孩子,也崇拜女孩子」。因為男人一生都在追求功名,講事業、講名氣、講地位;但女孩子就不一樣了,女孩子講愛情,哪個人愛我,我愛他,為他犧牲一切都可以。

金庸說,從人生哲學講,如果一個人老是追求功名利祿,講的都是社會地位、財產、權力這些東西的話,沒人會喜歡他。「我崇拜女性,因為一般來說,女性比男性更重視真正的感情。」

的確,在傳統文化中,男性的責任是當一個好爸爸,所謂「真男人」總是和「追求進步、克服難題、提升社會地位」結合在一起的。台灣國歌不就是〈愛拚才會贏〉嗎?三分天註定,七分靠打拚,愛拚才會贏。

而女性呢,好母親應該擁有幸福的婚姻、生兒育女、扶持一個家庭。想像一下〈家後〉的歌詞吧,阮將青春獻給恁家,阮從少年就跟你跟到老,人情世事也已經看透透,有誰人比你更重要?

當男人的確有點累,眼前只有不斷提升這條路可以走,往後退的就變成魯蛇,也因此,利益大概得放在感情之前,難怪金庸覺得女性是更純粹的存在,因為她們比男人重視真感情。

不過我猜有女生會說,當女生也很累,有那麼多規矩要遵守,不像男生可以大剌剌的行動,那又該怎麼說呢?

接下來我們再看看,一直以來社會規定我們的(大概也是一種社會的制服吧)──

強韌正確開朗的少年,長大以後要成為進步與提升的男人。
清純端正美麗的少女,長大以後要成為為愛奉獻、孕育下一代的女人。

──這些目標會有怎麼樣的轉變呢?

張小筑
〈愛拚才會贏〉、〈家後〉的不再是我們的目標,
少年少女未來會有怎樣不同的夢想呢?

隨著農業進入工商業的經濟成長,大家庭逐漸變成小家庭的社會發展,過去集體化的目標,慢慢被個體化的夢想所裂解。

我回憶一下自己家裡祖孫三代的成長過程,大家大概可以體會到台灣社會有哪些轉變。

我阿公阿嬤的婚姻是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成為夫妻之前,他們甚至不認識彼此(只見過一次面,看都不敢看對方),那個年代哪有什麼青少年文化?阿公從戰爭中存活下來就要養家,阿嬤結婚之後就是媽媽了。他們直接從小孩變成參與勞動、生產、生育的大人

到我爸媽的青春期,60、70年代的經濟起飛,或許台灣才開始有了青少年文化(戰前搞不好也有的,有待研究)。 我爸會蹺課去撞球間(那時候叫彈子房),我媽會跟朋友參加夜晚的地下舞會(找個空屋放唱片穿喇叭褲跳舞那種),他們可以在冰果室自由戀愛。

然而這種青少年文化,始終都在國家的打壓之下,警察看到你在撞球間可以隨時抓人、看到男生留長髮可以直接剃成光頭的那種。電影《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的結局,殺人少年小四在監獄禁見,樂團好友去探望時只能留下一卷錄音帶。這卷錄著貓王回信的訊息、以及那段「a brighter summer day」歌詞的錄音帶,最後被大人丟進垃圾桶,依然傳達不了,這就是戒嚴時代台灣人青春的結局。

而到了我的青春期呢,90年代野百合學運改變了政府,年輕人的文化逐漸抬頭。高中的髮禁漸漸解除,學校舞會變成正式活動(現在每個高中都有畢業舞會、每個大學都有迎新舞會,就從那時候開始的)。

陳水扁當台北市長的1994年,甚至還封了凱達格蘭大道(當年叫介壽路)給學生跳舞,或許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次青少年站在國家權力的上頭。


大同高中熱舞社的表演……嗯,大家可以了解什麼叫「雖然是小孩但也帶著性感」的少女了吧>////<

流行歌曲中,從鳳飛飛〈孤女的願望〉唱出的女工心聲,陳淑樺〈夢醒時分〉〈聰明糊塗心〉對都會女性的愛情感嘆,城市少女〈青春不要留白〉要揮灑自己的色彩,范曉萱〈你的甜蜜〉,徐懷鈺的〈我是女生〉,最後來到蔡依林的〈看我七十二變〉……

男生喜歡的女生從玉女偶像變成宅男女神,從美女、辣妹變成正妹。就連女生寫給女生看的羅曼史小說,也從2000年左右開始更加情色化(有論文探討的)。青少年文化誕生以後,以往清純端正美麗的少女開始思考、摸索新的愛情、友情、性的途徑。

從怎麼做一個母親,變成怎麼做一個女孩,少女的夢想和以前不一樣了。

過去那種「被封閉在家庭內」「和性關係隔絕」的少女,隨著時代消失了,她們意識到自己也擁有性的身體(雖然是小孩但也但帶著性感),可以自由戀愛,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得到幸福,從「應該的自己」專而追求那個「像自己的自己」。

前面提到研究九歌文學獎的論文,也在結論說到:「少年小說需要一場『少女革命』,讓少女形象更多元化,少女的成長從表層走入深層,期待國內少年小說能早日創造出屬於我們的少女,她或許不可愛,卻真實地存在。」

那麼,少男呢?(雖然很不想討論,還是勉強講一下XD)

小敬
從怎麼做個母親,變成怎麼做個女孩。少女的夢改變了。
(我竟然到現在才貼小敬的圖……)


少男的夢喔?基本上還是愛拚才會贏,講完。(超敷衍的……)

好啦,認真一點……

男性的夢想是什麼呢?台灣國歌從葉啟田的〈愛拚才會贏〉、陳一郎〈行船人的純情曲〉、周華健的〈心的方向〉再到林強的〈向前行〉,我們相信打拚有前途,所以追逐風追逐太陽,在人生的大道上追逐理想,路不斷向前伸展~敢買了一張車票就闖台北,蝦米攏不驚,因為聽人說好康ㄟ攏在那。

然而也別忘了,羅大佑的〈鹿港小鎮〉始終提醒我們,台北終究不是我的家,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。90年代四大天王都在唱情歌,我們已經不太在乎黃乙玲〈成功一定是咱的〉有沒有騙人,最後五月天帶著〈瘋狂世界〉出現了,我們好想好想飛,逃離這個瘋狂的打拚世界,因為〈你不是真正的快樂〉,你想繼續唱著〈後青春期的詩〉,展開一場〈第二人生〉,別到荒廢青春、用盡體溫,才開始悔恨。

2000年代台灣的少男夢想,就像《海角七號》開場阿嘉那句:「我操你媽的台北!」一樣,從大成功變成了小確幸。

少男沒有少女那樣的自我覺醒過程,我們發現的或許是自己依舊被社會體制無情地玩弄,只能勉強做出一點個人式的抵抗。

少男的目標始終是「克服困難,在社會階層中上升」;少男的故事一直是「出身鄉下的個人、成為強者、踏進上層、稱霸社會」的過程。但是誰來在乎我們是誰呢?

少男只不過是巨大社會全體之中的小小存在,在這個只能進步、無法退後的「目標達成」過程中,唯一能拯救我們疏離的靈魂的,大概只有少女的純愛了吧……

要是沒有沈佳儀的馬尾可以追尋,我們少男要走到哪裡去?

《海角七號》結局裡,阿嘉說的是:「留下來,或者我跟你走。」

《臥虎藏龍》的最終,李慕白用盡最後一口氣,也要對俞秀蓮說我愛你。一代大俠寧願付出性命、在愛人身邊做七天的野鬼,也不肯拿那口氣來守住丹田,等待救命的解藥(千萬記得,解藥也是少女玉嬌龍要拿來給他的)

《藍色大門》的少男張士豪,始終跟在孟克柔的背後轉啊轉,在少女為了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而煩惱的時候,少男還在擔心尿尿總是分岔的小事。如果沒有遇到孟克柔,那句「留下什麼,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大人」他怎可能說得出口。

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更不用說了,所有男孩子前進的動力都是為了沈佳儀。要是沒有沈佳儀,柯景騰就不會是今天的九把刀。

看吧,少女始終是以救濟者的身分存在,在這場殘酷的社會競爭中,輸了你,贏了世界又如何?

說要敷衍,結果也對少男的夢想囉嗦了一大堆……

回想一下對我人生有重大影響的虛構少女們:風之谷的娜烏西卡、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惣流明日香蘭格蕾、超時空要塞的林明美、甚至是東京愛情故事裡的赤名莉香……有哪個故事不是少女推著少年前進的?有哪個男性沒被少女拯救過的?

娜烏西卡毀了舊世界的人類基因也沒關係,因為她可以開創一個新世界(宮崎駿的動畫主角全都是少女)。宇宙歌姬林明美甚至可以用歌聲平息戰爭(可惡的一条輝選擇了早瀨未沙,不過未沙是他上司,動畫世界裡女性地位絕對是高於男性的)。更不用說那個沒用的碇真嗣,始終都被身旁的女性所拯救(這也是導演庵野秀明的真實人生寫照)。

我們真的好需要少女,真的。

娜烏西卡就算毀了舊世界也沒關係,所有人都願意跟隨她活在新世界。

瞎扯差不多要到尾聲了。

還記得開頭說過,這篇文章是要解釋,為什麼提到制服,我們喜歡的是少女而不是少年?現在應該做個總結。

讓我以身為「前任少男、現任大叔」的角度來回答吧!

生理上,女生青春期來的比男生早。在男生還是小孩的時候,同年齡的女生就已經成為少女了,無論是「清純端正美麗」還是「身為孩子但有著性感的身體」,那都不是我們能想像、追得上的對象。

心理上,少男的目標只有一個:不斷進步、在社會力爭上游;而少女的夢想卻可以更忠於自己。無論是獻身於愛情、自由自在地處理人際關係、憑動物性的直覺行動、或者面對自己的情慾,我總覺得少女們擁有多樣化的選擇,而少男的目標始終只有一種成功。

少女雖然身穿象徵安全、保護、規範的學生制服,但仍然是野生動物般自由的存在。身為在社會上最不自由的大叔,我們迷戀制服少女的原因,可能不只是單純喜歡而已,更是把她們當成一種理想的投射吧!

制服少女表面上只是可欲的身體,然而卻掌握了大叔們內心最脆弱不安的部分,她們擁有我們沒有的一切、她們達成了我們理想的自我。當我們在這個無法掙脫的世界、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的途中覺得崩潰時,或許只想變身成一個單純的少女──

把自己奉獻給愛情和身體,輕蔑一切成功的規矩,坐在教室走廊的欄杆上,一點也不在乎危險,晃著雙腿的制服少女。

若慈
這張照片雖然不完美,像是表情做到一半而已。
但我很喜歡──
你不知道她未來會變成怎樣,不就是穿著制服的少女最有魅力的地方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