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手服概論:(8)兩種17歲女生的溫柔
大家好,水手服概論終~~於復出了。
最近寫太多正經的東西,得讓部落格回復一點變態感才行。上次推出制服系列已經是4個月以前,囧。大概已經沒有人期待了吧,不過我還是會繼續寫。
在分析了這麼多日本文化之後,今天我們回頭看看台灣的東西吧!
話說──
前幾天跟我新同事提到:「其實我真正的身分是制服美少女研究家,其他的都只是副業而已。」
結果同事只是默默說了一句:「嗯……你不要變得怪怪的就好。」
變得怪怪的,怎麼可能?大叔我現在就很怪啦!哈哈哈哈哈。
是的,提到「制服」與「青春少女」,大家臉部表情就開始僵硬、變得有點不好意思。但我現在要說,請不用不好意思,因為台灣音樂界的傳奇人物們,也熱愛這個主題。
今天這篇文章,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李宗盛和陳綺貞,是怎麼詮釋「男人對青春少女的妄想」以及「少女自己的妄想」。此外,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──為什麼一旦提起制服,大家都想看女生而不是男生呢?
首先要貼好圖~感謝史旺基大大的授權,我終於不用再盜圖了!!!
接下來,讓我們回到1980年代的台灣,從大眾文化裡的流行歌開始談起。
提起台灣的制服文化,李宗盛在1986年的〈17歲女生的溫柔〉這首歌,可說是一個里程碑。這首歌讓我們公開討論男人對少女的妄想(無害的),以及大叔對青春的緬懷。(請注意,1986年台灣還沒解嚴呢!現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何謂解嚴,簡單說,就是出版、組黨、音樂、電影都不用再經過政府審查。解嚴可是比我老一輩的大叔大嬸們,用血汗爭取來的,大家不要忘記。)
而在這首歌推出的18年後,陳綺貞獨立發行的〈After 17〉單曲,則是有如鏡子的另一面般,從青春少女角度剖析自己的內心,也證明了──少女的心裡是沒有大叔的,你們的妄想,就永遠只能是妄想而已。
為什麼社會上總是大叔在妄想著少女?(女強人通常還是會跟男強人在一起,找年輕肉體的還是少數)而這種妄想究竟有沒有道理?有好處還是壞處?文章尾巴我們會提到一點社會學的解釋。最近我很著迷於凱薩琳.哈金教授的情色資本(erotic capital)理論,想用它來解釋大叔對少女的迷戀,以及這種迷戀的社會意義。
ps.雖然林志穎在1992年也唱過〈17歲的雨季〉,但基於強烈個人偏見,並不想討論男偶像的17歲。
讓我們一邊聽歌,一邊解讀歌詞背後的意含吧!
底下提供兩個版本,第一個是2011年,MATZKA和李宗盛一起表演的版本;但我個人偏愛的是第二個──1986年的原版MV,它更直率也更變態,還能勾起許多80年代的復古回憶喔!
MATZKA和李宗盛,2011年在Legacy一起表演的版本,經典演出!
李宗盛在1986年的原版MV。哇賽這是我小時候的台北街頭,還可以看到李宗盛的變態大叔樣。
李宗盛〈17歲女生的溫柔〉(1986年《生命中的精靈》專輯)是這樣唱的(節錄重點):
17歲女生的溫柔,其實是很那個的。
我猜想17歲的女生,有明亮的心和朦朧的眼睛,
而猜想畢竟只是猜想,我不是女生,早已過了17。
我猜想17歲的女生,也許沒有想像中的精,
而猜想畢竟只是猜想,我不是女生,明年就要娶妻。
我猜想17歲的女生,有單純的心和複雜的表情。
而猜想畢竟只是猜想,我不是女生,沒有什麼關係。
也許你快要17,每天等待著畢業典禮;
也許你正是17,懂的都是別人的道理;
也許你過了17,往前看、往後看都有點吃力。
我不是女生,早已過了17,唉。
這首歌雖然是李宗盛早期的即興作品,卻很有代表性。聽歌的人通常會問:所謂17歲女生的溫柔是很那個的,究竟是指什麼?
很「那個」的,其實就是曖昧又彆扭,無法言喻卻又是大家都可以體會的東西:「有明亮的心和朦朧的眼睛、有單純的心和複雜的表情、很精明但也許沒有想像中的精。」
這首歌描述的17歲女生,幾乎是現代社會對少女們的想法:她們有著難以預測的兩面性,內心單純、清澈、直接了當、比同年齡的男生聰明多了,但表達出來的卻又是朦朧、複雜、曖昧、彆扭、有時候變得很傻。
她們有著孩子氣的部分、也有大人的部分,為了裝大人而忘記了自己還是個孩子。她們站在兩個分界的交叉口,同時擁有兩面的特色,讓人好像猜得透卻又摸不著,就是少女有魅力的原因。
但這首歌透露出來的問題還不止於此,我們還要問更多問題:
●為什麼明年就要娶妻的男人,還是會猜想17歲女生是什麼樣的生物呢?
●為什麼要猜想的對象是17歲的女生,而不是7歲或27歲呢?
●為什麼猜想一下沒什麼關係呢?
17歲真的是個令人羨慕的年紀。安達充的《好球雙物語》裡面有著麼一段:橘英雄在盛夏的比賽中,打出一支標準的二壘安打,但他卻拚命想跑上三壘,最後被觸殺在壘包前。
回到休息室,英雄對教練說:「對不起,我只是太興奮、忍不住身體想跑。」
教練回答:「沒關係,畢竟是17歲啊。」
橘英雄問:「羨慕嗎?」
稻川教練:「笨蛋,又不是只有你們有17歲。」
不過,如果問的人是17歲的女生的話,相信教練一定會有不同的答案吧!
男人即使變老、變醜、變衰弱,變得有錢,結了婚,還是不會停止對青春少女的妄想。
男人希望的並不是自己有青春的肉體,而是需求、渴望、想要青春少女的肉體。無論有錢或沒錢、年老或年輕、單身或有女友、地位高或地位低,每一個條件都不會影響男人的這種渴望(你說男人是不是很簡單的動物,一點也不「那個」)。
從MATZKA和李宗盛的現場表演裡,更可以看出「對17歲女生的猜想」是男人多麼喜歡女生的一種表現。我們是過了好幾個17的男生、是有原住民口音的男生,但不論我們是哪種男生,都好喜歡你們,因為你們是美麗可愛又聰明的、17歲的女生。
我們把最後一個重點留在後面,現在先換個方向,來看看女生版的17歲吧!
陳綺貞〈After 17〉(2004年獨立發行的單曲)歌詞是這樣唱的:
一步一步走過昨天我的孩子氣,
我的孩子氣給我勇氣(保護我的身體)。
每天每天電視裡販賣新的玩具,
我的玩具是我的祕密(就是我自己)。
自從那一天起,我自己做決定,
自從那一天起,不輕易接受誰的邀請(不在意誰的否定),
自從那一天起,聽我說的道理,
When I am after seventeen。
2004年的陳綺貞剛好30歲,這是個回顧青春的好時間,也難怪會在那年推出〈After 17〉。
看來17歲的確是站在人生的分界線上。走過了昨天的孩子氣,明天開始必須自己做決定。
孩子氣也是17歲女生保護自己的方式。是孩子的時候,還不會被男人猜想或者妄想,但是從某個時間點開始,少女會清楚發現男性對她們的欲望有多強烈。即使穿著的是為了掩蓋身材而設計的學校制服,還是有人會對自己毛手毛腳,時不時遇到陌生人來搭訕,口吐淫言穢語,讓女生非常不自在。也只能「不輕易接受誰的邀請」。
這首歌裡可以看出潛伏在少女身體內外的陰影,正如凱薩琳.哈金在《姿本力》(Honey Money)裡面寫到:
「少女碰到這種情況時,通常有兩種反應。有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,但無法反擊和申訴,因此掉入日益憎恨男人的漩渦,對自己的外表和性徵產生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結。有人開始知道自己有魅力,是別人想要的,也發現了情色資本(erotic capital,之後再解釋這是什麼意思)的重要,……斷然排拒不當的觸摸,微笑回應禮貌的恭維,她們跨入向上提升的境界……。她們有自尊、充滿社交自信,從容地運用性感。」
(身為男生,寫上面這段話大概會被罵,強調一下,凱薩琳.哈金是倫敦政經學院的社會學教授,女性。雖然某些女性也討厭她就是了。)
成為男性妄想的焦點,這種令人困擾、又愛又恨的情結,也許是17歲女生總是「很那個的」的原因吧!(當然,這也只是我的妄想而已)
最後的重點來了,讓我們把這兩首談「17歲女生」的歌合併在一起討論。
李宗盛在歌的末尾唱到:
也許你快要17,每天等待著畢業典禮;
也許你正是17,懂的都是別人的道理;
也許你過了17,往前看、往後看都有點吃力。
我不是女生,早已過了17,唉。
陳綺貞也唱到:
自從那一天起,聽我說的道理,
我的玩具是我的祕密(我的玩具就是我自己)。
雖然我常常把「我的玩具就是我自己」聯想到性暗示,不過陳老師曾在訪談裡面說:
「小時候會有很多想要的玩具,但17歲開始才了解,我想要的是自己的愛好、喜歡的生活方式,這些不用別人知道,所以是我的祕密。17歲的我知道了,這次喜歡的不再是別的什麼、不是電視裡的什麼東西,而是喜歡我自己。」
「別人的道理」和「我說的道理」是關鍵。
我們穿著制服的時候,老是學習別人的道理,每天都期待畢業才可以脫下制服,讓別人也聽一聽自己的道理。但是過了17歲才發現,怎麼一轉眼時間就溜走了,我們一下子就來到「過了好幾個17」的年齡,不論往前看往後看,都覺得有點吃力,回不到過去、也沒辦法一下子就到達未來(或者甚至沒有什麼未來……唉)。
也難怪李宗盛在歌的最後一句「我不是女生,早已過了17」的後面,還嘆息了一聲。
文章終於來到尾聲了。最後一段,要來解答一個過去始終被我忽略的問題:「為什麼提起制服,我們想到的都是少女,沒有人要看男生?」
當然我沒有忽略腐女眾的BL幻想,不過很明顯的是,這個社會的宅男遠多於腐女。或換句話說,這個社會對青春少女的欲望,遠大於年輕猛男,這是為什麼呢?
在社會學的主流論述裡,認為男性和女性的性欲應該是相當的,然而女性性欲卻遭到傳統道德、宗教和雙重標準的壓抑。直到現代社會才終於排除壓迫,讓女性得到解放,因此兩性的性欲差距慢慢縮小。
不過,凱薩琳.哈金調查了五大洲三大洋、從古到今、她所有能找到的性愛研究,卻發現「男性性欲赤字」(male sex deficit,或者用書裡的翻譯來說,是「男性性飢渴」)的現象,推翻了上面的假設。
也就是說,即使西方世界經過了1960、1970年代的性愛解放過程,男女的性欲還是有很大的差異。「男性想要的性愛通常遠多於他們所得到的,一輩子大多處在欲求不滿的狀態,而且各個年齡層都如此(只是程度不同);相反的,女性的性欲較少、性活動也比較少。」(另外的證據就是,男同志的性活動是最多的、異性戀男女次之、女同志的性愛活動最少)
基於「男性性飢渴、性欲赤字」的現象,我們可以推論,就算兩個同樣美貌、同樣性感的男女,女生的價值肯定還是比男生高。因為物以稀為貴,兩性關係裡面,興趣比較低的人永遠是比較有權力的一方。
所以說,這個世界上永遠正妹才是王道,不是型男。永遠是17歲的女生在牽動著男人(不論多少歲)的猜想,少女是世上最有價值的事物。
別說我物化女性,真的要說,也要說我是神化少女才行!
喜歡少女青春的肉體沒什麼好丟臉的,因為這是所有男性人類的共同喜好。而女生追求外表美麗也沒什麼錯。
有些女性主義者會說,女生被迫追求美貌和性感,以塑造出不自然的柔美外貌和風格,這是一種臣屬於男性的奴隸象徵,好讓男性的主導權得以延續。比如女生很自虐地穿高跟鞋、自殘地穿耳洞、紋身,都是為了取悅男人,時尚創造出侮辱女性的服裝,整形手術、除毛、化妝都太痛苦了……
「如果這些論點有一半是真的,女人現在早就瘋了,否則也應該出現革命了。」凱薩琳.哈金如是說。
哈金把美貌、性感、社交手腕、穿著打扮技巧、性愛的能力結合起來,稱為人的情色資本(erotic capital)。她認為每個人能擁有4種資本,幫助自己提升社會地位,除了金錢(經濟資本),智慧與專業能力(人力資本),人脈與人際關係(社會資本)之外,情色資本也是可以投資、學習、成長、加以利用的。而且更是女性特有、可以勝過男性的權力來源。
可惜的是,情色資本總是在父權體制和傳統道德之下被壓抑、被污名化(這個我們下次再詳談)。
漂亮無罪、性感有理、青春無敵!
我想,如果所有制服美少女都認清自己是多有價值,要所有男人當奴隸也沒問題。
(扯得真遠……寫制服論為什麼會寫到這裡呢?我自己也快搞不清楚了啊)
最近寫太多正經的東西,得讓部落格回復一點變態感才行。上次推出制服系列已經是4個月以前,囧。大概已經沒有人期待了吧,不過我還是會繼續寫。
在分析了這麼多日本文化之後,今天我們回頭看看台灣的東西吧!
話說──
前幾天跟我新同事提到:「其實我真正的身分是制服美少女研究家,其他的都只是副業而已。」
結果同事只是默默說了一句:「嗯……你不要變得怪怪的就好。」
變得怪怪的,怎麼可能?大叔我現在就很怪啦!哈哈哈哈哈。
是的,提到「制服」與「青春少女」,大家臉部表情就開始僵硬、變得有點不好意思。但我現在要說,請不用不好意思,因為台灣音樂界的傳奇人物們,也熱愛這個主題。
今天這篇文章,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李宗盛和陳綺貞,是怎麼詮釋「男人對青春少女的妄想」以及「少女自己的妄想」。此外,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──為什麼一旦提起制服,大家都想看女生而不是男生呢?
17歲,是個站在分叉路口的年紀,我們究竟是大人還是小孩呢? |
首先要貼好圖~感謝史旺基大大的授權,我終於不用再盜圖了!!!
接下來,讓我們回到1980年代的台灣,從大眾文化裡的流行歌開始談起。
提起台灣的制服文化,李宗盛在1986年的〈17歲女生的溫柔〉這首歌,可說是一個里程碑。這首歌讓我們公開討論男人對少女的妄想(無害的),以及大叔對青春的緬懷。(請注意,1986年台灣還沒解嚴呢!現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何謂解嚴,簡單說,就是出版、組黨、音樂、電影都不用再經過政府審查。解嚴可是比我老一輩的大叔大嬸們,用血汗爭取來的,大家不要忘記。)
而在這首歌推出的18年後,陳綺貞獨立發行的〈After 17〉單曲,則是有如鏡子的另一面般,從青春少女角度剖析自己的內心,也證明了──少女的心裡是沒有大叔的,你們的妄想,就永遠只能是妄想而已。
為什麼社會上總是大叔在妄想著少女?(女強人通常還是會跟男強人在一起,找年輕肉體的還是少數)而這種妄想究竟有沒有道理?有好處還是壞處?文章尾巴我們會提到一點社會學的解釋。最近我很著迷於凱薩琳.哈金教授的情色資本(erotic capital)理論,想用它來解釋大叔對少女的迷戀,以及這種迷戀的社會意義。
為什麼一旦提起制服,大家想看的是女生而不是男生? 這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學問題。 |
讓我們一邊聽歌,一邊解讀歌詞背後的意含吧!
底下提供兩個版本,第一個是2011年,MATZKA和李宗盛一起表演的版本;但我個人偏愛的是第二個──1986年的原版MV,它更直率也更變態,還能勾起許多80年代的復古回憶喔!
MATZKA和李宗盛,2011年在Legacy一起表演的版本,經典演出!
李宗盛在1986年的原版MV。哇賽這是我小時候的台北街頭,還可以看到李宗盛的變態大叔樣。
李宗盛〈17歲女生的溫柔〉(1986年《生命中的精靈》專輯)是這樣唱的(節錄重點):
17歲女生的溫柔,其實是很那個的。
我猜想17歲的女生,有明亮的心和朦朧的眼睛,
而猜想畢竟只是猜想,我不是女生,早已過了17。
我猜想17歲的女生,也許沒有想像中的精,
而猜想畢竟只是猜想,我不是女生,明年就要娶妻。
我猜想17歲的女生,有單純的心和複雜的表情。
而猜想畢竟只是猜想,我不是女生,沒有什麼關係。
也許你快要17,每天等待著畢業典禮;
也許你正是17,懂的都是別人的道理;
也許你過了17,往前看、往後看都有點吃力。
我不是女生,早已過了17,唉。
這首歌雖然是李宗盛早期的即興作品,卻很有代表性。聽歌的人通常會問:所謂17歲女生的溫柔是很那個的,究竟是指什麼?
很「那個」的,其實就是曖昧又彆扭,無法言喻卻又是大家都可以體會的東西:「有明亮的心和朦朧的眼睛、有單純的心和複雜的表情、很精明但也許沒有想像中的精。」
這首歌描述的17歲女生,幾乎是現代社會對少女們的想法:她們有著難以預測的兩面性,內心單純、清澈、直接了當、比同年齡的男生聰明多了,但表達出來的卻又是朦朧、複雜、曖昧、彆扭、有時候變得很傻。
她們有著孩子氣的部分、也有大人的部分,為了裝大人而忘記了自己還是個孩子。她們站在兩個分界的交叉口,同時擁有兩面的特色,讓人好像猜得透卻又摸不著,就是少女有魅力的原因。
內心單純清澈,表達出來的卻是曖昧彆扭,所以17歲的女生是很「那個」的。 |
但這首歌透露出來的問題還不止於此,我們還要問更多問題:
●為什麼明年就要娶妻的男人,還是會猜想17歲女生是什麼樣的生物呢?
●為什麼要猜想的對象是17歲的女生,而不是7歲或27歲呢?
●為什麼猜想一下沒什麼關係呢?
17歲真的是個令人羨慕的年紀。安達充的《好球雙物語》裡面有著麼一段:橘英雄在盛夏的比賽中,打出一支標準的二壘安打,但他卻拚命想跑上三壘,最後被觸殺在壘包前。
回到休息室,英雄對教練說:「對不起,我只是太興奮、忍不住身體想跑。」
教練回答:「沒關係,畢竟是17歲啊。」
橘英雄問:「羨慕嗎?」
稻川教練:「笨蛋,又不是只有你們有17歲。」
不過,如果問的人是17歲的女生的話,相信教練一定會有不同的答案吧!
男人即使變老、變醜、變衰弱,變得有錢,結了婚,還是不會停止對青春少女的妄想。
男人希望的並不是自己有青春的肉體,而是需求、渴望、想要青春少女的肉體。無論有錢或沒錢、年老或年輕、單身或有女友、地位高或地位低,每一個條件都不會影響男人的這種渴望(你說男人是不是很簡單的動物,一點也不「那個」)。
從MATZKA和李宗盛的現場表演裡,更可以看出「對17歲女生的猜想」是男人多麼喜歡女生的一種表現。我們是過了好幾個17的男生、是有原住民口音的男生,但不論我們是哪種男生,都好喜歡你們,因為你們是美麗可愛又聰明的、17歲的女生。
與其說男人希望「自己」很青春,倒不如說男人更渴望「少女」的青春。
(這樣說起來倒是很無私的?)
|
我們把最後一個重點留在後面,現在先換個方向,來看看女生版的17歲吧!
陳綺貞〈After 17〉(2004年獨立發行的單曲)歌詞是這樣唱的:
一步一步走過昨天我的孩子氣,
我的孩子氣給我勇氣(保護我的身體)。
每天每天電視裡販賣新的玩具,
我的玩具是我的祕密(就是我自己)。
自從那一天起,我自己做決定,
自從那一天起,不輕易接受誰的邀請(不在意誰的否定),
自從那一天起,聽我說的道理,
When I am after seventeen。
2004年的陳綺貞剛好30歲,這是個回顧青春的好時間,也難怪會在那年推出〈After 17〉。
看來17歲的確是站在人生的分界線上。走過了昨天的孩子氣,明天開始必須自己做決定。
孩子氣也是17歲女生保護自己的方式。是孩子的時候,還不會被男人猜想或者妄想,但是從某個時間點開始,少女會清楚發現男性對她們的欲望有多強烈。即使穿著的是為了掩蓋身材而設計的學校制服,還是有人會對自己毛手毛腳,時不時遇到陌生人來搭訕,口吐淫言穢語,讓女生非常不自在。也只能「不輕易接受誰的邀請」。
這首歌裡可以看出潛伏在少女身體內外的陰影,正如凱薩琳.哈金在《姿本力》(Honey Money)裡面寫到:
「少女碰到這種情況時,通常有兩種反應。有人覺得自己是受害者,但無法反擊和申訴,因此掉入日益憎恨男人的漩渦,對自己的外表和性徵產生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結。有人開始知道自己有魅力,是別人想要的,也發現了情色資本(erotic capital,之後再解釋這是什麼意思)的重要,……斷然排拒不當的觸摸,微笑回應禮貌的恭維,她們跨入向上提升的境界……。她們有自尊、充滿社交自信,從容地運用性感。」
(身為男生,寫上面這段話大概會被罵,強調一下,凱薩琳.哈金是倫敦政經學院的社會學教授,女性。雖然某些女性也討厭她就是了。)
成為男性妄想的焦點,這種令人困擾、又愛又恨的情結,也許是17歲女生總是「很那個的」的原因吧!(當然,這也只是我的妄想而已)
17歲起,必須自己做決定,不輕易接受誰的邀請。 |
最後的重點來了,讓我們把這兩首談「17歲女生」的歌合併在一起討論。
李宗盛在歌的末尾唱到:
也許你快要17,每天等待著畢業典禮;
也許你正是17,懂的都是別人的道理;
也許你過了17,往前看、往後看都有點吃力。
我不是女生,早已過了17,唉。
陳綺貞也唱到:
自從那一天起,聽我說的道理,
我的玩具是我的祕密(我的玩具就是我自己)。
雖然我常常把「我的玩具就是我自己」聯想到性暗示,不過陳老師曾在訪談裡面說:
「小時候會有很多想要的玩具,但17歲開始才了解,我想要的是自己的愛好、喜歡的生活方式,這些不用別人知道,所以是我的祕密。17歲的我知道了,這次喜歡的不再是別的什麼、不是電視裡的什麼東西,而是喜歡我自己。」
「別人的道理」和「我說的道理」是關鍵。
我們穿著制服的時候,老是學習別人的道理,每天都期待畢業才可以脫下制服,讓別人也聽一聽自己的道理。但是過了17歲才發現,怎麼一轉眼時間就溜走了,我們一下子就來到「過了好幾個17」的年齡,不論往前看往後看,都覺得有點吃力,回不到過去、也沒辦法一下子就到達未來(或者甚至沒有什麼未來……唉)。
也難怪李宗盛在歌的最後一句「我不是女生,早已過了17」的後面,還嘆息了一聲。
我們到底有多麼喜歡少女呢? 「我不是女生,早已過了17」的後面,加的永遠都是一聲嘆息。 |
文章終於來到尾聲了。最後一段,要來解答一個過去始終被我忽略的問題:「為什麼提起制服,我們想到的都是少女,沒有人要看男生?」
當然我沒有忽略腐女眾的BL幻想,不過很明顯的是,這個社會的宅男遠多於腐女。或換句話說,這個社會對青春少女的欲望,遠大於年輕猛男,這是為什麼呢?
在社會學的主流論述裡,認為男性和女性的性欲應該是相當的,然而女性性欲卻遭到傳統道德、宗教和雙重標準的壓抑。直到現代社會才終於排除壓迫,讓女性得到解放,因此兩性的性欲差距慢慢縮小。
不過,凱薩琳.哈金調查了五大洲三大洋、從古到今、她所有能找到的性愛研究,卻發現「男性性欲赤字」(male sex deficit,或者用書裡的翻譯來說,是「男性性飢渴」)的現象,推翻了上面的假設。
也就是說,即使西方世界經過了1960、1970年代的性愛解放過程,男女的性欲還是有很大的差異。「男性想要的性愛通常遠多於他們所得到的,一輩子大多處在欲求不滿的狀態,而且各個年齡層都如此(只是程度不同);相反的,女性的性欲較少、性活動也比較少。」(另外的證據就是,男同志的性活動是最多的、異性戀男女次之、女同志的性愛活動最少)
基於「男性性飢渴、性欲赤字」的現象,我們可以推論,就算兩個同樣美貌、同樣性感的男女,女生的價值肯定還是比男生高。因為物以稀為貴,兩性關係裡面,興趣比較低的人永遠是比較有權力的一方。
所以說,這個世界上永遠正妹才是王道,不是型男。永遠是17歲的女生在牽動著男人(不論多少歲)的猜想,少女是世上最有價值的事物。
少女的力量比所有男性(無論多少歲)都大,是世上最有價值的事物。 |
別說我物化女性,真的要說,也要說我是神化少女才行!
喜歡少女青春的肉體沒什麼好丟臉的,因為這是所有男性人類的共同喜好。而女生追求外表美麗也沒什麼錯。
有些女性主義者會說,女生被迫追求美貌和性感,以塑造出不自然的柔美外貌和風格,這是一種臣屬於男性的奴隸象徵,好讓男性的主導權得以延續。比如女生很自虐地穿高跟鞋、自殘地穿耳洞、紋身,都是為了取悅男人,時尚創造出侮辱女性的服裝,整形手術、除毛、化妝都太痛苦了……
「如果這些論點有一半是真的,女人現在早就瘋了,否則也應該出現革命了。」凱薩琳.哈金如是說。
哈金把美貌、性感、社交手腕、穿著打扮技巧、性愛的能力結合起來,稱為人的情色資本(erotic capital)。她認為每個人能擁有4種資本,幫助自己提升社會地位,除了金錢(經濟資本),智慧與專業能力(人力資本),人脈與人際關係(社會資本)之外,情色資本也是可以投資、學習、成長、加以利用的。而且更是女性特有、可以勝過男性的權力來源。
可惜的是,情色資本總是在父權體制和傳統道德之下被壓抑、被污名化(這個我們下次再詳談)。
漂亮無罪、性感有理、青春無敵!
我想,如果所有制服美少女都認清自己是多有價值,要所有男人當奴隸也沒問題。
(扯得真遠……寫制服論為什麼會寫到這裡呢?我自己也快搞不清楚了啊)